生态系统受威胁程度评估办法培训班在北京举办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是评估动植物受威胁状态的最权威资料,是物种保护的重要依据,在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不断发展、以及40年以来地面遥感数据的积累,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受威胁程度评估越来越得到重视。2008年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成立工作组,开始建立针对生态系统受威胁程度评估的IUCN红色名录标准。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于4月10日至11日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了“生态系统受威胁程度评估办法培训班”,邀请IUCN生态系统受威胁程度评估工作组的负责人Jon Paul Rodríguez博士对学员进行培训。
Rodríguez博士首先介绍了受威胁生态系统IUCN红色名录标准的背景知识,然后具体介绍了当前应用的受威胁生态系统IUCN红色名录标准。依据受损生态系统分布范围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短期或长期变化,该标准分为四类:生态系统分布范围或生态系统功能短期衰减;生态系统分布范围或生态系统功能长期衰减;生态系统当前的分布范围小、同时生态系统分布范围或生态系统功能衰减;生态系统当前的分布范围极小。四类标准下包括详细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Rodríguez博士结合委内瑞拉的案例,讲解了受威胁生态系统IUCN红色名录标准的评价过程和注意事项。
培训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中国的两个案例分析,其中一个案例是中国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草地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评估;另一个案例是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评估。Rodríguez博士对这两个案例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建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选用时间跨度较长的植被变化数据进行评估。
来自九个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二十七名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培训,马克平研究员全程参加了培训班,并与Rodríguez博士就受威胁生态系统IUCN红色名录标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同时,给培训班中有志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生提出了指导建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