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暨第五届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成立会议在京召开
3月30日,第二届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暨第五届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成立会议在中科院动物所召开,来自科技部、环保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各省市自治区的大学与科研院所共计64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委员会主席、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及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分别致辞。李家洋院士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的成立背景,充分肯定了上一届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的工作。指出,两个委员会在推动我国和我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中国生物物种编目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进展更加明显,在推动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希望新一届委员会能够继往开来,再创佳绩。陈宜瑜院士强调到,应在全国范围内努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研究工作,并加强生物多样性宣传工作,以使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人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他提出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应重视下列六个方面:1)生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化;2)生物物种编目,特别是海洋生物编目工作;3)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是物种保护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物种以下的种群的差异性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种群的存在支撑着物种的延续与进化;5)外来物种入侵与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环境问题;6)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是未来一个时期内非常重要的议题。致辞结束后,李家洋院士和陈宜瑜院士向新委员颁发了聘书。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马克平秘书长做了工作汇报,他主要介绍了如下几方面内容:①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的成立背景,其核心项目和交叉项目等情况;②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的成立背景及历史;③委员会在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学术交流、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发展、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④委员会主办的刊物;⑤与IUCN的合作联系等事务;⑥2011年工作计划。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成立六个工作组:①生物编目与进化;②生态系统功能与可持续管理;③农林业生物多样性;④水域生物多样性;⑤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信息共享;⑥遗传资源与生物安全以及六个工作组的组长和副组长人选的建议。接着,六个工作组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组织各自的工作组进行讨论,形成了各自的2011年工作计划及工作重点,并就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还邀请了黄宏文研究员、朱有勇教授、曹晓风研究员和王文研究员分别就植物园迁地保育与应对气候变化、作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高等植物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研究、基因组多样性与进化做了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大会参会人合影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委员会主席、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致辞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致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