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飞鸟自由之身(一)

 依据生存需要、生态习性及自然节律,或展翅高飞移动所处位置,凌空完成觅食、嬉戏、夜宿、停歇、巢区等不同栖息地之间的瞬时性、经常性转换,或万鸟齐飞越过千山万水、大海重洋实现远距离季节性迁徙,是绝大多数野生鸟类的生命特征,也是它们适应生境、食物、季节变化,规避人类活动影响与天敌威胁,确保生存安全、繁衍生息和物种世代相传的生存对策使然。鸟儿虽小却能在远走高飞中尽享生存自由,不受和少受各种不利环境条件的束缚、限制,这种本能即使地球生命体系中最智慧的人亦自叹弗如。以致人们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常以鸟儿为参照,无论白居易古典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是当代著名儿歌《快乐的节日》中的唱词:“我们像小鸟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得丰满,就勇敢地向着高空去飞翔,飞向我们的理想”,赞美和向往的无不都是鸟儿们借助空阔蓝天,自己决定自己行动、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精神和自由之身。

然而目前的自然保护实践中,人们试图以巨大人为性代替自然性、积极改变保护对象固有生态习性和生存对策的一些举措,却正在日复一日地浸淫以致损害着野生鸟类这种精神和肉体高度统一的生存自由。标志性活动是许多保护鸟类及其代表性生境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纷纷抓捕野生成鸟或取回繁殖材料卵,在鸟舍(笼、网、栏、屋)、孵化器等封闭的设施、环境里进行人工驯养、繁育,且多锁定美感十足、为人喜爱同时也高度濒危的旗舰性物种。这导致一些种群数量原已十分稀少的鸟类,在加强保护的岁月里反而有相当比例的个体,经由各路保护工作者之手被粗暴地固定在一些点上,失去任何可能飞翔的机会,候鸟变成留鸟,留鸟变成笼鸟,野鸟变成“家鸟”,空阔蓝天不再属于它们了。同时,鸟儿们繁衍后代、维系物种历史的天赋权利、责任、义务被践踏,包括取回鸟卵中断了新生命自然孵化机制,亲鸟失去雏鸟,抓捕成鸟使原繁殖配对解体或种群结构人为改变难以配对等。

如位于鸟类东亚迁徙路线上的一批极重要自然保护区,不论以保护繁殖地、越冬地、停歇觅食地何种功能的栖息地为己任,也不论有着夏候鸟、冬候鸟、旅鸟、漂鸟与留鸟等各类型鸟怎样的分布特点,都有计划地进行着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的人工驯养繁育,并作为科研成果和保护成效加以宣传或得到各种形式的肯定、赞誉。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挟鹤类典型繁殖地之殊荣,1979年即建立丹顶鹤繁育中心,30多年来人工驯养繁育过的丹顶鹤超过800只,同时驯养繁育的还有白枕鹤、灰鹤等。江苏盐城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最主要的越冬地,驯养繁育工作始于有“护鹤姑娘”之誉的徐秀娟,从其工作过的扎龙保护区携3枚丹顶鹤卵南下的1986年,因为不是自然繁殖地,人工繁育难度较大,近些年才取得突破,鸟笼鸟舍、人工孵化中心等一应具全,据有关数据推测丹顶鹤存栏应不少于200只。扎龙、盐城两地中间地带的一批保护区,也都陆续开展了丹顶鹤等鸟类的驯养繁育工作。吉林莫莫格保护区建有鹤类驯养繁殖场、鹤舍等,向海保护区有专事丹顶鹤、东方白鹳等驯养繁育的“鹤岛”;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丹顶鹤繁育基地面积7000亩,笼舍20间,存栏在养40多只(新华网,2013.12.17);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分期建设鸟类救护中心,救护大天鹅、丹顶鹤、东方白鹳等3000余只(中新网,2013.12.27),旅游景区曾有“异地引进”的笼养丹顶鹤和“不会飞”的大天鹅漂浮水面,提供游人观赏,瓜田李下真假难辩。

人工驯养繁育野生动物古已有之,但那完全是为了提供人们生活、生产所需,如众多家畜家禽的祖先都曾经是野生动物,鹤类因“仙鹤”和“松鹤延年”等特殊文化地位,也有久远的人工饲养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左传》(鹤城海风,2008)。直到今天,野生动物经济、文化利用价值的继承、发拙还在继续,如动物园人工驯养、展出包括鹤在内的众多野生动物,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开展野生动物的商业化驯养繁育等。然而,自然保护区的创意不是为了自然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更不是将自然对象物人工化以达成保护,它是国家设立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保护单位,其运行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依法减免各种人类活动对自然对象物的干扰、威胁、破坏,努力维护好区域自然之常态和自然价值高度。也即“野”的就是“野”的,越“野”越好,“自然”的就是“自然”的,越“自然”越好,当今世界什么都不缺,惟独缺乏“自然”和“野性”,正待自然保护区去维系、提升,我们怎可效法资源利用中的人工驯养繁育,以“保护”名义牺牲鸟的自然野性和生存自由。

二战期间,英国规划建设的一条战备公路要经过一个庄园,庄园主人不肯拆迁,很多英国人以战时为由对此表示不满,但时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却说:“我们现在的战斗是为了我们的人民的私有财产不被剥夺,如果现在为了这个目的,而去剥夺了人民的私有财产,我们的作战还有什么意义?”情同此理,在丹顶鹤等保护中,不惧消耗其屈指可数的自然种群、损害其自然繁殖力,大行湮灭自然性的生产式驯养繁育,到底在追寻什么,为何为?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陶思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