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科学论文写作培训班顺利召开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hinese Forest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Network,CForBio)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研究基地,也是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样地研究人员数据分析和文章撰写能力,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于2014年3月24-27日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科学论文写作培训班。来自凉水、东灵山、宝天曼、八大公山、古田山、弄岗和版纳共7个样地的16名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培训班分为四个专题:1)森林更新;2)森林生物量与碳;3)谱系与功能性状;4)密度制约与空间格局,讲课教师分别为中科院植物所王国宏副研究员、赖江山博士、米湘成副研究员和陈磊博士。

森林更新专题中,王国宏通过介绍森林更新的类型,群落演替的主要学说,引导学员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如,森林天然更新中种子雨动态、林窗形成与动态、不同恢复阶段种群水平分布格局等。

森林生物量与碳专题中,赖江山以古田山样地为例,介绍了森林生物量的研究进展,探地雷达途径等生物量研究的新技术,并结合R语言对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专题培训,包括Moran’s I,Geary指数,多元趋势面分析,PCNM等。

谱系与功能性状专题中,米湘成从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的争论引出了群落系统发育学,讲述了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逻辑框架以及alpha发育指数和beta发育指数及零模型等,并结合实验数据指导学员实际操作系统发育树建立和检验谱系信号等。

密度制约和空间格局专题中,陈磊从密度制约的定义,导致密度制约的原因,及其相关假说谈起,介绍了目前密度制约研究已新增谱系多样性和功能性状作为其检验因子以及目前研究所采用的混合效应模型、点格局等多种方法。陈磊还介绍了群落补偿效应以及相关研究中支持或反对该效应的文献证据,并结合实验数据指导学员如何利用R语言进行多个因子检验密度制约的模型筛选。

本次培训班的形式基本包括专题讲授,软件操作和论文点评三个环节。四位讲课教师分别对陈云、齐光、任思远、王斌和韦博良的论文进行了点评,包括论文科学问题的选取、行文方式、分析方法和模型的选用等方面。

本论文写作培训班是参考CTFS-CForBio系列培训班的模式,结合《科学通报》样地专刊的契机而举办的。学员们表示通过四天的培训,解决了平时科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修改和完善了自己的论文,希望以后有更多类似的培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