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2014年3月21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起并组建的“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Future Earth,简称CNC-FE)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2014-2023)”是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大学(UNU)、Belmont 论坛和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资助机构(IGFA)等组织共同牵头组建的、为期十年的大型科学计划,目的是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给各区域、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挑战,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通与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研究手段和方法。该计划通过科学家、政府、企业、资助机构、用户等利益攸关者协同设计、共同实施、共享成果(co-design, co-produce and co-deliver)增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未来地球计划”设置了3个研究方向:1)动态地球(Dynamic Planet);2)全球发展(Global Development);3)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同时,提出增强8个关键交叉领域的能力建设:1)地球观测系统;2)数据共享系统;3)地球系统模式;4)发展地球科学理论;5)综合与评估;6)能力建设与教育;7)信息交流;8)科学与政策的沟通与平台。该计划的制定,旨在打破目前的学科壁垒,重组现有的国际科研计划和项目资助体制,填补全球变化研究和实践的鸿沟,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积极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为了构建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持和政策咨询的水平,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协特成立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简称中委会)。中委会的任务是协调我国在全球变化领域的科研资源,研究制定我国参与未来地球计划的方针、策略和规划;组织协调国内各单位和中国科学家参与未来地球计划的科研活动;充分利用未来地球计划的成果,切实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在此基础上,吸纳并有效利用国际优秀科技资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中委会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担任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勤研究员、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院士、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院士任副主席。委员由来自自然科学、工程和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的40余名专家组成,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科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为在更高层面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中委会特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及专家担任指导委员会成员。

中委会依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秘书处,周天军研究员任秘书长。秘书处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等单位。

3月21日的CNC-FE成立大会由国际未来地球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CNC-FE主席秦大河院士主持。会议先由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张建生部长宣读CNC-FE成员名单及管理办法,并向中委会委员发放聘书。随后,国际科学理事会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吴国雄院士介绍了未来地球计划的背景和国际组织实施情况。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周天军研究员汇报了中委会的前期筹备情况及秘书处的年度工作计划。

 “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秦大河院士从中委会的目标、参与方式、重点领域、专家分工、年度及中期任务等方面,重点介绍了中国参与国际未来地球计划的设想。秦大河院士指出,中国参与未来地球计划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协同国内各方面力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持和政策咨询,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案例。秦大河院士要求,中委会应首先确认在国际未来地球计划框架下我国需要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借鉴国际经验和国际项目运作方式,围绕重点领域,协同设计、共同产出、共享成果,实现科学以知识的形式向社会和向包括政策制定者在内的用户端的转变。

在秦大河院士的主持下,经中委会全会讨论,会议确定“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的开展,应优先围绕以下重点领域展开:

 1.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归因、防治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提升;

2.城镇化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设健康城市、和谐社会,保障人类福祉;

3.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季风的变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4.食品安全、能源供给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5.我国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生态发展和产业转型;

6.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的自然灾害预警、防御和应对策略;

7.亚洲传统文化对全球变化适应对策的贡献;

8.极区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以上八个领域亦是社会公众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需要来自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专家共同努力。中委会专家按照以上八个领域和协同设计、共同产出、共享成果三个阶段进行了分组,确保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的组织实施从顶层设计层面实现所有力量的共同参与。

“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正式、全面地参与国际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将积极推动利用国际资源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挑战和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提供跨学科集成研究,以科学地应对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中委会还将通过提出关于环境污染、城镇化等在亚洲乃至世界可持续性发展中共同面临的典型性难题的解决方案,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领域,彰显我国的软实力。

(CNC-FE秘书处)

 “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建议名单

主席
秦大河  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科院院士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副主席(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丛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中科院院士 (地球化学)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应用物理与能源发展)
吴国雄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科院院士 (大气动力学与气候动力学)
张  勤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核反应堆)
傅伯杰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科院院士 (自然地理与景观生态学)
潘家华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城市发展与环境)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一汇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气与气候学)
丁永建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冰冻圈与水循环)
于宏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地缘政治)
马克平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
王  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生态环境效应)
王  镭  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贸易投资)
毛其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
申倚敏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处长 (公共管理)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 (自然地理学、资源开发与减灾)
吕永龙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生态学、环境管理与政策)
朱  彤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大气化学、环境与健康) 
朱永官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 (土壤生物学)
伍业钢  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城市规划院院长(生态系统复杂性、全球变化生态学)
刘  健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生态系统管理与适应)
刘卫东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 (中国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学)
安芷生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中科院院士 (第四纪地质、过去全球变化)
严晋跃  瑞典吕勒欧工业大学能源工程系主任 (能源及环境工程)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主任  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主任 (科技政策与区域创新、世界经济地理)
李  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农村改革政策和城镇化政策研究)
何建坤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 (能源系统工程与应对气候变化)
张小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大气气溶胶)
张开逊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电子物理与传感技术)
张永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发展经济学)
张宇燕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 (宏观经济)
张建生  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部长 (管理学)
张海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国际环境政治、中国环境外交和联合国研究)
陈  军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地理信息系统)
陈  曦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干旱区水文学与水资源)
陈大可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物理海洋学)
陈德亮  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区域气候学与气候动力学)
赵白鸽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生物医学)
饶平凡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食品工程)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中科院院士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
骆华松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 (人文地理)
顾朝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
倪四义  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 
郭华东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 中科院院士 (遥感科学与应用)
效存德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自然地理)
陶  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  中科院院士 (区域尺度环境过程)
崔  鹏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中科院院士(山地灾害与水土保持)
符淙斌  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 中科院院士 (气候和全球变化)
葛全胜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 (全球变化)
葛剑雄  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历史学)

 秘书处:

周天军(秘书长)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林  征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金  楠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艾丽坤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黄  磊  国家气候中心
王伟财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秦久怡  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国际组织处
吴波龙  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国际组织处
袁  越  中国科协国际科技会议中心
陈  蕾  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国际组织处
庄  岩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国际组织处
陈康君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与会代表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