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呼吁立即启动洞庭湖长江江豚就地保护措施

        4月21日,农业部紧急在岳阳召开洞庭湖长江江豚保护现场督办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类首席专家、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特邀专家王丁研究员在会上明确提出,必须尽快在洞庭湖江豚分布核心区域做到“禁渔、禁沙、限速、拆围”,并控制整个洞庭湖的污染。同时,王丁建议在洞庭湖三江口区域规范航运,为满足洞庭湖和长江中的长江江豚种群交流的需求,留出“生态走廊”。

        自今年三月以来,洞庭湖水域出现长江江豚密集死亡事件,据媒体报道,有12头江豚死亡,其中9头集中在一周内发现(后经官方确认能看到并保有尸体的为6头)。据报道,电打鱼致死、螺旋桨击毙、上游造纸厂排污及灭钉螺药剂中毒等都是长江江豚可能的死因。4月21日,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岳阳市人大、政府和政协等相关部门齐聚岳阳,就如何控制目前洞庭湖水域长江江豚密集死亡的事态以及该水域长江江豚的长远保护进行磋商。

        据王丁研究员透露,会上岳阳市政府表示,将对洞庭湖沿线进行地毯式排查,包括排污企业、挖砂船、矮围、非法渔业活动等,发现问题严肃查处;此外,还将尽快落实江豚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保护经费。

        WWF欢迎岳阳市政府作出的承诺,并再次呼吁,要在洞庭湖长江江豚集中出没区域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包括禁止挖沙、禁渔、限制航运速度、拆除矮围、整治污染企业等。这个区域的具体位置处于以鲇鱼口为轴心、向南延伸10公里到湘江磊石段、向西延伸15公里到草尾河漉湖段、向北延伸30公里到东洞庭湖煤炭湾区域的水域内。

        同期,WWF还邀请鱼类专家、豚类专家考察了洞庭湖鹿角和长江北岸的多个长江故道,并将在今后一段时间考察湖北、江苏等区域的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为寻找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在考察期间,仍然能看到洞庭湖区域大量的挖沙船和繁忙的运输船。”WWF长江中游项目主任雷刚指出,“对于洞庭湖这样的仍然保留足够繁衍种群的原生栖息地,我们建议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切实加强长江江豚的就地保护。”

        针对近期洞庭湖、鄱阳湖出现长江江豚密集死亡事件,王丁表示,“今年长江江豚的悲剧对管理者、对社会是个警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根本扭转环境的恶化,长江江豚的前景堪忧,实际上也预示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长江江豚的保护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雷刚表示。WWF在密切关注此次事件的同时,还将组织专家对洞庭湖和鄱阳湖进行一次综合评估,积极探索在这两片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开展就地保护的有效方案。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WWF(中国)对外联络部 曾铭
电话:010-65116298 Email: mzeng@wwfchina.org

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 淡水项目

(引自www.wwfchina.org    2012年4月24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