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讨论,WWF与专家及合作伙伴共同制定了未来邛崃山系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同时确认了开展保护工作的关键区域和行动计划。未来,WWF的保护工作将更加注重周边栖息环境的协调保护;注重区域内大熊猫的扩散和退缩,通过现实改造,使原来大熊猫的潜在栖息地转变为实际栖息地;加强对区域内小种群物种(如洞穴物种)的保护;同时将整个山系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以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WWF(中国)项目实施副总监凌林表示:“邛崃山系北连岷山,南接凉山相岭,是现存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连接带,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对大熊猫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良好管理。”
根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邛崃山系的生活着野生大熊猫有437只,大熊猫栖息有2364.28平方公里,是全世界仅次于岷山山系的第二大的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所在地,此外山系内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如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包括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独叶草、连香树、水青树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川金丝猴、云豹、豹、雪豹、白唇鹿、扭角羚、林麝、马麝、黑鹳、绿尾虹雉、胡兀鹫、雉鹑等,举世闻名的卧龙大熊猫保护区就是位于邛崃山系。
在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面积9245平方公里,地跨成都市、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四个地级行政区的12个县或县级市的邛崃山系地区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称号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虽然目前已在这个地区建立7个以大熊猫及其栖息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将65%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了保护区管理的范围,有国内外知名、管理较好的卧龙、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整个山系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保护区还处在工作的起步或初级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大熊猫栖息地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威胁和压力。
同时,今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对山系内的卧龙、鞍子河、草坡三个保护区影响比较大,不论是保护区内的植被、景观受到巨大破坏,这几个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设备及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也给未来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WWF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的工作,将对这一地区进行恢复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WWF(中国)对外联络官员 庄士冠
电话:+86 10 65227100-3286 Email:shgzhuang@wwf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