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学者首次在亚洲区域保护论坛崭露头角
2011年9月27日在韩国仁川举行的第五次IUCN亚洲区域保护论坛(RCF)上,来自中国、斯里兰卡和韩国的IUCN植物专家组联合召开了题为《国家级红色名录在亚洲:进展和经验教训》的边会。举办边会的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IUCN斯里兰卡国家办公室、IUCN/SSC韩国植物专家组、IUCN/SSC中国植物专家组。与会成员除IUCN的执行秘书Aban marker kabraji女士,还有来自中国、斯里兰卡、韩国、日本、泰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蒙古、印度、越南等国家的代表。边会上三个国家各派代表做了主题报告,报告之后各代表与来自多个国家的参会人员就不同国家不同生物状况的评估方法及经验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并对今后亚太区这方面的协作达成协议。
本次边会由来自IUCN/SSC中国植物专家组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覃海宁博士主持。第一个报告来自斯里兰卡,是由来自IUCN斯里兰卡国家委员会的Shamen P. Vidanage博士带来的题为《斯里兰卡关于制备全国濒危物种名单的个案研究》的报告。在Vidanage博士的报告中介绍了他们2011版生物红色名录的编研进展情况,尤其是脊椎动物的评估进展、面临挑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持,以此说明已有国家级名录的更新方法、可能面临的问题及与全球名录的对接关系。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和IUCN韩国植物专家组的Chin Sung Chang博士紧接着做了第二个题为《IUCN红色名录标准在朝鲜半岛的误用:分类学名称的大量增加、物种鉴定的不确定性以及与红色名录标准进行了错误匹配》的报告。在他的报告中,韩国种类尽管少但作的较细,通过南北朝鲜两个红色名录的剖析,说明分类工作对红色名录的重要意义:名录不准评估没有意义!并强调按照IUCN RL原理准确调查野外居群状况才能作出准确的RL 濒危评估。最后一个报告是由中国的覃海宁博士带来的《中国植物红色名录项目:进展和挑战》。覃海宁博士则重点介绍了在中国对一个缺乏资料的大区系进行RL评估的意义、难度和应采取的对策,并提议建立一个中国植物红色名录数据国家委员会来更新和共享数据并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红色名录在保护行动中的应用。边会的三个报告各有特色和针对性,相互配合的很好。
之后进行的会议讨论部分非常热烈,各国与会代表反映强烈,纷纷就红色名录感兴趣的方面提出了诸多问题。其中巴基斯坦代表认为国家级红色名录的制定意义重大,难度也大,希望中韩等国下阶段能出面及出资组织类似的亚洲区域的培训活动。马来西亚代表就国家级红色名录制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各国之间应多多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经验。
边会的最后,覃海宁博士进行了小结。他首先感谢IUCN的执行秘书Aban marker kabraji女士的莅临指导,以及各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对亚洲国家级红色名录工作的关注。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工作者首次在亚洲区域保护论坛上倡议召开边会,对于我们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尽管边会的时间较短,前后仅仅一个小时,但经过各国之间的沟通讨论,整个边会还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国对国家级红色名录的制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中国代表与亚洲如韩国、蒙古等同行达成今后在红色名录方面的合作意向,包括交流信息及召开深度研讨会等。最后他建议亚洲区加强联系,相互合作制定红色名录,包括不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和培训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