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十五期顺利举办
2025年4月14日,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会)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第十五期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顺利举办。本期论坛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保护”(简称“生多气变协同创新保护”),吸引了近60名专家学者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界人士现场参与。
论坛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二处项目主管王茜璐女士主持。委员会副秘书长兼研究会秘书长覃海宁研究员作开场致辞,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调动和联合政府部门、科学家群体及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实现《昆蒙框架》3030目标的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侯居峙研究员分享了近万年来藏羚羊种群规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藏羚羊是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基础物种,是反映极端环境下动物生存状态和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物种。其研究团队利用藏羚羊关键产仔地——卓乃湖沉积物中植食性动物粪便甾醇化合物重建了过去九千年藏羚羊种群规模变化,同时利用多种代用指标重建了卓乃湖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最后,将二者相结合,构建了过去万年藏羚羊种群规模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模式,以期为科学保护青藏高原藏羚羊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申小莉研究员分享了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评估指标现状及建议。其研究团队基于190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国家报告,分析了缔约方评估与气候变化下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相关的爱知目标(行动目标10、15)的指标内容和特征,共计收集到10个主题34个亚主题72个类别的690条指标,发现缔约方使用的指标庞杂多样,难以在全球水平上汇总;科学研究建议的指标很少被缔约方使用;反映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关联的指标较少。在分析现有监测框架评估指标的有限性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有效建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仁强副研究员分享了气候变化对中国重点保护物种的影响及其适应性保护策略。其团队通过收集中国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和中国保护地的海量数据,构建模型对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的逐个重点保护物种的栖息地进行模拟和灭绝估算,识别了高灭绝风险的物种、丧失的栖息地、新增的栖息地和避难所以及当前和未来的物种保护空缺热点区,评估了当前保护地网络对保护气候变化下的重要物种的有效性变化。用数据为中国物种保护和保护地网络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保护和适应策略建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徐武兵研究员分享了不同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包括物种分布区大小和气候生态位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但局域物种数可能随时间整体变化不大,不过群落物种组成会发生快速变化,亟需阐明哪些物种更倾向于成为生物多样性变化中的“赢家”和“输家”。其研究发现在人类活动等影响下,狭域种的分布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而广布种分布呈上升趋势,而自然保护地可以缓解这种变化格局;此外,也发现全球变暖会导致群落中接近分布区冷边缘的物种增长,而接近分布区热边缘的物种下降,并且海洋生物群落对温度变化更加敏感。
SEE基金会杨彪秘书长分享了基金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实践,并以大熊猫保护为例详细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濒危物种有效保护措施。基于已有的野外调查研究发现,大熊猫集合种群由4个不同种群构成,倾向于选择上层乔木下层竹子的生境。基于此,其研究团队在四川省大熊猫分布的5大山系中选择了4个山系退化栖息地开展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探索并构建了完整的监测体系。该项目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紧密联合当地社区、科研机构和国家公园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不仅促进了保护也使社区受益,得到了社会的大量支持和关注,未来也希望各方因素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大熊猫保护网络。
北京生物多样性论坛是由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共同发起的一项周期性的学术活动,旨在为广大青年学者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推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创新研究与保护实践。本次论坛通过多学科视角,为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进一步促进了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