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景观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1年6月8日上午,“森林景观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召开。研讨会由国有林场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国家执行办公室主办,天恒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北京生态学学会承办。现场参会人员包括组织方相关领导和专家、林业研究人员和科研院校的学生等40余人包括三个试点省的项目人员等在内的近150通过线上形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天恒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典谟研究员和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处马克平研究员共同主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项目经理孙艺芸女士马克平研究员分别进行了致辞。孙艺芸女士简要介绍了GEF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森林景观恢复和国有林场改革,增强中国人工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马克平研究员认为森林景观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建设好生态屏障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赵劼副研究员“森林景观恢复理念及应用”为题,介绍了森林景观恢复概念产生的背景、理念框架、基本原则和国内外的应用。森林景观恢复是旨在恢复伐后森林景观或退化森林景观的生态完整性并提高人类福祉的过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GEF项目国家执行办公室项目经理刘静博士分享了“国有林场新型森林经营方案的内涵”。在报告中,介绍了国有林场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建有4297个国有林场,林地面积8.9亿亩,经营面积占国土面积8%。她重点讲述了新型森林经营方案的内涵,主要是通过新定位、新理念、新目标和新体系来科学经营森林、有效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仁强副研究员报告了“国有林场生态系统服务监测及其管理应用”。他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容,讲述了自然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分享了国有林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监测大纲的内容,并就国有林场在NbS中的作用、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的协同效益及其在双碳目标中的作用等几个在国有林场管理应用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黄志霖研究员“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进行了解读及要点分享。他首先介绍了规划制定的政策背景,分享了如何在国家、省市层面进行应用的理念及技术途径,最后以贵州省毕节市的规划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最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晓娟副研究员作了“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及其在国家公园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的报告,她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科研成果如何应用于指导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做了详细介绍。  

  在报告结束后,参会者与报告人就国有林场的目标设定、森林景观恢复的设计、如何与传统的管理小班等结合多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内容紧扣国际前沿理论和国内研究热点,展示了森林景观恢复理念、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理念在国有林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国家公园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多方交流和研讨,本次研讨会为国有林场GEF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将推动项目理念和成果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森林景观恢复的典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