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及国际动物命名法规高级研讨班顺利举办

2016年4月26-28日,由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的“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及国际动物命名法规高级研讨班”在北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举办。共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辰山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天津自然博物馆,国际竹藤中心等18个单位的46名代表参加。
 
本次高级研讨班主要目的是:结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的编撰,对应用中遇到的命名法规疑难问题以实际案例进行详细剖析,使从事基础分类研究人员能够准确理解物种命名规则、原始文献和学名的由来、掌握各类模式标本的应用,进而达到精确表述分类学研究成果的目的。
 
研讨班在三天时间内,由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朱相云研究员详尽讲授了《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墨尔本法规)、生物法规草案(The Draft BioCode)、现存法规要点比较、新类群引证的条件、引证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尤以300多张PPT举出大量的实例进行综合案例的讲授和剖析常见错误等,执着敬业精神令人叹服。来自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夏念和研究员主要讲授了《墨尔本法规》的重要条款40-41条内容:名称的合格发表,用24个实例详解了拉丁文描述、特征集要和模式指定、完整引证等合格发表的绝对必要条件。动物研究所的周红章研究员主要讲授了《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与动物物种名录。关于动物命名法的六大原则、生物物种名称的数据库与注册制度(Zoobank)、动物与植物命名法规的差异,并举出大量实例讲授分类名录的引证等内容强烈吸引了大家,午休时纷纷涌上前去继续请教与探讨。此外,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植物所靳晓白研究员和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冯虎元副院长也参加了此次研讨班。
 
 本次研讨效果很好,既为年轻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与国际知名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学者间广泛的合作建立起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介绍:是第一套以分类学为基础的、展示中国生物分类学阶段性成果的大型丛书,由上百位生物分类学家通力合作编撰。计划出版:《植物卷》《动物卷》《菌物卷》三卷共33册,已经出版植物卷3册,目前大部分卷册书稿已经完成。它不仅涉及科学研究需要,更适应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物种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