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于11月21-26日在台湾东华大学成功举办,本届会议由东海大学主办,东华大学承办,共有来自大陆16个样地48人参会。
作为两岸重要的学术交流也是推动生态学进步的重要会议,本次会议一如既往地呈现了森林动态监测样地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时更为创新地展开了分组讨论以探索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未来研究方向。沈国春博士的提出的群落学控制实验为个样地的新一轮研究工作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且沈博士的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控制实验室是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的必要补充。台湾东华大学的裴家骐教授回顾了自动照相机在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应用发展历程;同样来自东华大学的张至善以树皮布的传播的途径为契机,从谱系地理的角度阐释了构树的传播历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传统研究:幼苗动态、树木分布格局、贝塔多样性、功能性状和生物量等角度也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不同于以往的是林宜静博士带领其团队对幼苗展开了隔离控制实验;卢志军博士研究了死亡枯立木的格局;功能性状方面也开始探索种内变异对树木分布的影响。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在本次会议也逐渐呈现:武汉植物园的刘峰博士展示了高光谱在土壤理化性质测量时的优势;台湾大学的许峰铨展示了样地内蚂蚁群落的立体结构、浙江大学的刘金亮和刘佳佳展示了从片段化群落研究群落物种聚集的必要性;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杨晓东教授和胡跃华博士展示了地下线虫和真菌群落的物种聚集格局及过程。
会议还进行了分组讨论,分为4个小组分别从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种子雨与物候、幼苗动态和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4个议题展开,讨论期间与会人员展开了积极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激烈学术辩论。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组展开了现场提问和解答的讨论、种子雨与物候提出了利用种子雨与物候的新研究思路、幼苗动态组就展开控制实验的必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确立了分析从南至北分析多样性对群落生物量影响的主题。会议最后马克平教授和孙义芳教授分别总结了本次会议和样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胡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