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题会议在北京举办

        由科技部、日本文部省、GEO秘书处主办,国家遥感中心、国家测绘地信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和GEO中国秘书处等单位承办的第八届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亚太国际研讨会于9月9-1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在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框架下开展亚太重大自然灾害监测、数据共享、农业与食品安全监测、亚太生物多样性监测、亚洲水循环监测和全球碳监测等方面的进展和未来发展对策进行研讨,以推进区域内相关专题技术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成果将会被列入到的GEO下一个十年工作计划中。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应GEO秘书处邀请,联合日本九州大学Tetsukazu Yahara教授和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Sheila Vergara女士共同组织了亚太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题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菲律宾、尼泊尔、孟加拉、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10个国家的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专题会议由马克平和Tetsukazu Yahara等共同主持,17个口头报告和8个壁报参与交流。参会代表分别报告所在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最新成果:印度物种丰富地区的植物资源制图项目、地震对尼泊尔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的影响和修复挑战、印尼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观测、哈萨克斯坦植物多样性监测、韩国K BON现状、日本J BON现状和挑战等,还有特别邀请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系统执行主任J?rg Freyhof博士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GEO BON)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核心指标(EBVs)的全面介绍。

        专题会议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的5个报告反响非常热烈:植物所马克平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的进展报告”、植物所郭庆华研究员的“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三维植被结构制图”、生态中心曹垒研究员的“亚太地区基于卫星跟踪的鸟类监测新进展和Sino BON”、动物所朱朝东研究员的“亚洲昆虫监测网络的建议”和遥感所曾源副研究员的“利用机载成像光谱仪和激光雷达监测森林冠层的生物多样性”等报告,从不同层面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结构、发展和科研成果系统而全面的进行了展示。

        由中方牵头、联合日方共同组织专题会议,不仅有效的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学术交流,特别对提高我国在亚太区域的国际地位很重要。在推动国家、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建设有效的交流机制,建立功能完备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与合作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Sino BON简介: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China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由中国科学院按照“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的基本原则构建。该网络作为中国科学院院级监测平台,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2014年10月被亚太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P BON)正式接受为其成员网络。Sino BON依据统一的规范对全国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态势进行定点监测,并按照要求汇交监测数据,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特别是为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提供翔实可靠的信息。目前SinoBON框架包括综合监测管理中心和10个多样性监测专项网: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淡水鱼类、昆虫、土壤动物、森林植物、草原荒漠植物、林冠生物、土壤微生物。其中综合监测管理中心负责规范标准制定、数据汇交和管理、植被可视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