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在京联合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5月22日,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环境保护部在京举行纪念大会。大会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主持。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迪亚斯先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胡德平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联合国驻华有关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内外单位、机构和社会团体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

会上,中国科学院施尔畏副院长宣布,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5版》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名录编制也称编目,是物种保护的基础和重要环节。通过编目摸清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家底,对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200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院内外分类学专家编研《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并以年度名录的形式每年更新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全球使用者提供实时在线中国动植物和菌物等生物类群分类和分布信息,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联系多年发布年度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本年度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83290个,其中物种73255个,种下单元10035个,包括全部野生高等植物及重要栽培植物。中科院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种信息研究组负责组织高等植物名录的审核及提交。

红色名录主要是指采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方法对生物物种进行绝灭风险评估所得到的结果,物种红色名录是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重要依据。此次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包括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两卷,分别由中科院植物所和动物所组织编写。其中,《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编写工作于2008年启动, 2013年完成。本次评估汇集了全国近300位专家学者的智慧,覆盖了中国全部野生高等植物,共计34,450种, 是迄今为止评估对象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一次评估。结果显示,中国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CR、EN 、VU三个等级)计3767种,约占物种总数11%,其中,受威胁比例程度最高的类群是裸子植物(127种,51%),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除裸子植物外,各类群中均发生了物种灭绝和区域灭绝事件,共有52种植物已经灭绝(EX)、野外灭绝(EW)或区域灭绝(RE),包括1种苔藓植物、11种蕨类植物和和40种被子植物。另外,数据缺乏级(DD)物种共计3612种(11%),这部分物种缺乏研究和野外调查工作,对其生存现状了解甚少,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调查与研究。中国植物保护形势严峻,亟需加大保护力度。

生物物种名录编研和红色物种名录的评估,将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