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台红外相机、近10年珍贵记录专辑精选—— 《森林与人类》首次披露野生动物红外影像

10年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安徽大学等机构与3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大量野生动物照片和视频。《森林与人类》杂志对10年影像进行遴选,发表的红外照片涉及华北豹、雪豹、云豹、大熊猫、小熊猫、怒江金丝猴、川金丝猴、羚牛、斑羚、岩羊、亚洲金猫、梅花鹿、驼鹿、马鹿、水鹿、黑熊、棕熊、猞猁、紫貂等重要兽类,以及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白鹇、红腹角雉、环颈雉、血雉、黑嘴松鸡、褐马鸡等珍贵雉类近百个物种,其中绝大多数物种的红外照片为国内首次公布。
 
红外相机动物影像呈现了一个多彩而喧嚣的动物世界,颠覆了人们的一些固有看法。许多野生动物几十年来没有见到野外活体,人们怀疑它们是否已经消失或将很快消失,但红外相机调查发现,许多动物在野外生活得很好,有的种群数量多、分布密度大。在北京、河北、山西的太行山区,红外相机拍到了华北豹的大量活动场景。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数十年的雪豹和云豹,近年也出现在红外相机的镜头中。一些物种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地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中,显示它们种群数量相当可观。羚牛、鬣羚、岩羊、毛冠鹿、黑熊、狍、猞猁、赤狐、豹猫、黄喉貂、小麂、马鹿、豪猪、野猪、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白鹇、红腹角雉、环颈雉等,多个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都捕捉到它们健康美丽的身影,显示我国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一个自由繁盛的动物世界,也体现了许多地方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和食物链的完整度。
 
《森林与人类》杂志同时刊发了科研人员基于红外相机记录的影像和信息,对华北豹、雪豹等重要物种和秦岭、太行山、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动物分布、习性等最新研究成果,带领人们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精彩的野外生存故事。
 
红外相机是一种无人值守、通过红外温度感应触发快门的技术,已成为各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一个新的手段。尤其对拍摄活动隐秘和栖息环境复杂的动物,以及晨昏活动和夜行性动物,具有人工拍摄方式无法实现的优势,这在拍摄、记录华北豹、雪豹、云豹等猫科动物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随着红外相机技术大幅提升,红外影像日臻清晰精美,记录的科研信息更为珍贵。
 
《森林与人类》是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关于野生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杂志”。
 
 
(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9e68c80102wci6.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