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学发现:西藏墨脱发现新种猕猴—白颊猕猴
西藏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又一重大发现
继2013年发现西藏鸟类新纪录猛隼之后,由国家林业局、西藏林业厅、西藏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和影像生物调查所(IBE)组织开展的西藏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工作,日前又有重大发现。IBE团队成员李成、大理大学的灵长类学家范朋飞教授和西南林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赵超根据此次墨脱调查中拍摄的图片以及其他一系列证据描述了一个全新的猕猴属物种。这一发现堪称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红外相机拍摄的三只雌性白颊猕猴
这个猕猴新种于2014年的西藏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开展时,由IBE摄影师、深圳民间探险家李成在墨脱境内拍摄到。近日,《美国灵长类学报》杂志网站正式发表了这个全新的猕猴属物种。因该种猕猴成年后脸颊部具有稳定的灰白色毛发,三名作者将其命名为“白颊猕猴”(Macaca leucogenys),这是近年来正式由中国人命名发表的灵长类物种。这一研究也是西藏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
正式学术论文截图
缘何在墨脱会发现新种猕猴
白颊猕猴的最初发现者李成在墨脱IBE2时的留影
作者将白颊猕猴的模式产地定于墨脱县格当乡的岗日嘎布山。据白颊猕猴的最初发现者李成介绍,这里属于墨脱自然保护区境内,这一带地形江河与雪山交错,极易造成物种分化。而且历史上交通非常不便,即使如今,要抵达白颊猕猴的模式产地,仍要穿越蚂蝗与蜱虫遍布的丛林,攀爬一些危险的悬崖,考察过程异常艰辛。也正是这样,白颊猕猴与其所生存的原始森林才得以保存下来,这种猴子几乎不会在人类村庄附近的次生林里生存。
论文中的白颊猕猴分布图
新种猕猴发现过程
2012年夏天,李成到墨脱旅游摄影期间,第一次看到这种猕猴,并注意到这种猴子有的特殊而尖利的报警叫声,但因为无法近距离观察,当时他并没有注意到这是一个新物种。
2013年11月—2014年4月,李成作为影像生物调查所(IBE)团队的队员,参加了西藏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工作,并负责墨脱样区的红外触发相机布放和样线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IBE摄影师团队拍摄到数百张较为清晰的这种猕猴的图片。
墨脱IBE团队合影:程斌、郭亮和李成
2014年下半年,大理大学的灵长类学家范朋飞教授和西南林业大学的赵超在藏东南考察过程中也发现了这种猕猴,并联系上了李成。通过对比这种猕猴和此前范朋飞与赵超在云南、西藏、四川拍摄的熊猴东部和西部两个亚种、藏酋猴、2005年印度学者发表的藏南猕猴,他们三人发现墨脱的这种猕猴与其他种类的猕猴存在稳定的差异,这包括:成年个体的颊部呈灰白色,这种白色能延伸至耳后,头颈部均覆有长长的毛发,雄性个体具有不同于其他猕猴的生殖器等等。范朋飞又对该猕猴的声谱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鸣声与熊猴存在显著差异。于是三人认为这种猕猴应属于从未被科学界描述过的新物种。在物种鉴定过程中,中国灵长类专家组多位专家都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以及用于物种对比的图片。
红外相机拍摄的成年白颊猕猴
2015年初,他们共同撰写了一篇描述这一发现的研究论文,题为:《白颊猕猴:藏东南墨脱一个猕猴属新物种》,并将这种猕猴命名为:白颊猕猴(学名:Macaca leucogenys )。
2015年2月,这篇论文投寄给了国际权威灵长类研究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美国灵长类学报》杂志)。
2015年3月,《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美国灵长类学报》杂志)编辑部正式回函,接收这篇论文,并于2015年3月26日在该杂志在线出版。这表示,国际学术界正式承认了这一新物种。
论文内容截图
墨脱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的冰山一角
本次研究从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墨脱县拥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一说法。
墨脱景观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区,雅鲁藏布江自北向南贯穿该县,冲涮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里有我国最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与全世界最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从低海拔河谷中的热带雨林直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荒漠,该地区孕育了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也是全球34个受优先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
墨脱景观
李成说:“长久以来我们知道中国最好的森林就在这里,但是我们一直不清楚这里生活着什么样的野生动物,相信这些发现只是掀开了墨脱县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冰山一角,接下来墨脱县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发现被公之于众,这对全境都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自然保护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