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丛书主编会议召开

12月2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丛书主编副主编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丛书主编陈宜瑜院士主持,丛书副主编魏江春院士、郑光美院士、洪德元院士、马克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段子渊、农业科技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翟金良,《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编委会工作组副组长覃海宁研究员、纪力强研究员和姚一建研究员,以及科学出版社负责丛书出版的责任编辑马俊等参加了会议。

覃海宁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的年度进展。该项目2013年年初立项,目前植物、动物和菌物3个课题均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任务书的年度计划。动物卷已完成全部任务的60%,预计10个分册均可在2014年底前交稿。菌物卷计划出版6册,预计在2014年可完成3册。植物卷计划出版13册,《苔藓植物》已于今年10月正式出版,计划2013年底再完成4册,2014年完成8册。纪力强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电子版的起源、历史及发展情况。从2007年的试验版光盘到2008年的正式发布,再到2011年的正式出版发行,电子版收录的物种数已从最初的4万多种增加到2013版的7万多种。贾渝研究员介绍了《苔藓植物》一书的内容、格式和编研体会。

与会专家从整个名录的定位、分类系统的选择及内容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认为:该丛书应该是在已有电子版的基础上快速、实时更新的一套书,是对分类学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其作用是弥补“三志”编研周期长的不足;物种是名录的核心,应在大多数专家认可的相对稳定的分类系统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准确全面的物种名称及其分布;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菌物,选用的系统都应是全球公认的,植物卷科内属的排列原则上采用Flora of China的系统,若某个科拟采用其它系统时,需征得学科副主编同意;总名录可五年更新一次,以便及时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各分册应根据不同类群的发展情况,十到十五年更新一次。

陈宜瑜主编指出:1. 该丛书是为使用者提供的工具,书中呈现的应是已获公认的结果。2. 内容上,物种的异名和分布都非常重要,要慎重对待。来源可靠的重要异名均要收录;物种的分布必须核实,并尽量列出新分布区出现的文献。3. 既要保证丛书一定阶段内的科学性,又要有时间性,需要明确资料截止时间。4. 应加强对丛书的宣传,号召一线的分类学家参与工作,支持丛书的编辑。最后,他建议中国科学院应加大力度支持该丛书的编研,加强对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

段子渊副局长充分肯定了编研此套丛书的重要意义,并表示科技促进发展局将继续大力支持该项目,争取适当追加经费,期待更好地完成丛书的编写。针对分类学研究人员日益缺乏的现状,他建议可以考虑设置一定数量的固定岗位,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解决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分类学基础研究的队伍。

这是继2012年4月13日第一次主编副主编会议后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会上总结了前期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重申了丛书的定位和编写原则,为今后的编研工作明确了方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