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持的院方向性项目“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及变化机理研究” 2011年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在湖南张家界成功召开, 会议参加人员包括课题负责人马克平研究员、各专题报告人和相关工作人员。
马克平研究员致欢迎辞,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及领导和专家组对项目的大力支持,感谢项目组所有成员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并简要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概况。随后,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一年来各自课题的工作进展和取得成果,项目专家组和项目内部针对各个课题的进展进行了认真的研讨。项目在多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完成了不同干扰强度下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监测;
- 建立中国草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体系,并完善了草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数据共享平台及管理体制;
- 初步尝试确立我国内陆水体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分别在四川宜宾、重庆木洞、湖南洞庭湖、湖北洪湖及江西鄱阳湖建立5个监测样区,分析和判断鱼类种群,特别是珍稀特有鱼类的变动趋势,阐明长江中下游流域鱼类多样性的格局和尺度特征,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区域鱼类多样性保护策略,推动了中国重要湿地生物资源保护有关工作;
- 建立并完善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初步建立中国主要近海水域动物多样性观测指标,草拟了对我国潮间带和陆架区的大型、小型及微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技术规范,并对大连海洋岛和庄河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监测考察;
- 确立了基于红外相机以及陷阱的森林兽类多样性监测体系: 确定大样地监测标准,与常规监测(样带/样线)标准,并完成了对大样地(长白山、鼎湖山)的补充取样:海拔、生境,对多个样地(长白山、凉水/带岭、鼎湖山、版纳)的小兽及其寄生虫多样进行监测;
- 建立了标准化的中国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昆虫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体系,完成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昆虫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和规范;开展中国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昆虫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地表甲虫和蝴蝶(草地)为对象;
- 以中国东部森林沿纬度梯度所建的大型森林样地为基础平台,通过对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1cm的木本植物进行精确定位和多次调查,以及对林下幼苗幼树动态的长期监测,结合样地内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分析沿纬度梯度各森林群落结构和树种间关系的差异,探讨了各森林群落下树种及林下幼苗幼树动态及其影响机理;
- 为了研究局域种群遗传多样性格局与维持机制的相互关系,完成了古田山、西双版纳和长白山样地微卫星体分子遗传标记的开发; 完成了鼎湖山橄榄种群所有个体的遗传多样性检测工作。
- 完成了“中国东部森林群落谱系多样性的区域分异”DNA 测序及群落系统发育历史重建;
此次项目年度工作总结会取得圆满成功,总结了项目年度阶段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了项目各课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促进了课题之间的研究成果共享,达到了信息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为项目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和项目评估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