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支撑课题“重要森林物种资源监测与示范”项目专题总结验收报告会召开
2012年2月26日上午,科技部支撑课题“重要森林物种资源监测与示范”项目组织各专题在湖南张家界召开总结验收报告会。会议由中科院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振良处长、植物所白永飞研究员、沈阳所郝占庆研究员、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等应邀参加本次总结会,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动物所,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课题负责人和学术骨干共计40人参加本次会议。
马克平研究员向与会者表示欢迎,介绍了支撑项目结题要求和总体日程,然后各专题依次介绍各自的进展和成果。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郝占庆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长白山大样地的进展情况。在专题执行期间,完成了25公顷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复查、建立5个1公顷卫星样地、出版了《长白山温带森林——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杨桦林的物种组成与分布格局》、撰写文章10篇(其中SCI 3篇以上),在报告中,郝占庆研究员还对各卫星样地的概况、大样地两次复查的结果比较等进行了介绍。
植物所桑卫国研究员介绍了基于北京东灵山大样地的温带典型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示范研究进展。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门头沟区小龙门森林公园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次生林内建立了一块20 ha的固定样地(简称DLS), 对样地内胸径≥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鉴定、调查及定位。样地内木本植物有58种, 隶属于18科33属。独立个体的总数为52,136, 包括独立个体分枝的总数为103,284, 全部为落叶树种。在东灵山地区,按照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样地建设标准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本专题建设了20公顷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并完成了首次调查。此外,样地内设立了111个凋落物及种子雨收集器,333个幼苗样方,初步开展了幼苗及枯落物的动态监测实验;结合东灵山地区森林植被的特点,基于森林演替过程的考虑,建设了5个1公顷卫星样地作为20公顷样地的有益补充,并完成了首次调查;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开展了20公顷样地周边100 km2监测样区内植物物种及分布的调查,确定了监测的目标和指示物种;完成20公顷及5个1公顷卫星样地数据的录入及整理工作,并初步对调查结果做了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关样地情况及监测区域内相关植物种的照片已经提交;样地手册及植物图谱在整理出版。
植物研究所杜晓军博士和河南农业大学叶永忠教授介绍了河南宝天曼大样地的研究进展。宝天曼25ha大样地完成了样地设置和第一次调查,根据初步整理的数据,约有39个科,118个种,个体数近6万个。此外,还建立了5个1公顷卫星样地,建立卫星样地的植物调查数据库;在25公顷样地内建立种子收集器150个和幼苗小样方450个;在100km2植物固定样带监测区域,拍摄植物及景观照片3万张;协助整理样区植物图谱;撰写文章3篇,其中SCI 1篇,培养研究生2名。报告中还介绍了宝天曼工作的艰巨性,由于调查区域位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多年已无人住驻,工作驻地通常设在就近的农家,每天工作都得爬山几公里才能进入调查区域的边界线,在后勤方面十分不便。
浙江大学于明坚教授介绍了在浙江古田山实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资源监测技术与示范专题工作进展。工作目标主要包括对古田山24ha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复查、对古田山24ha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的木质残体进行调查。因为08年2月份发生了特大冰雪灾害,样地内有大量倒木,局部小环境十分复杂,工作量比较巨大,专题组师生边做工作边摸索复查方法,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报告中特别介绍了雪灾影响之后的森林植物群落变化情况。专题还对古田山24ha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的木质残体进行调查。同样因为08年冰雪灾害的缘故,专题组解决了CTFS操作方案里没有的问题,并在当地培训了一批熟练工,为木质残体后续的动态监测做好前期准备。
华南植物园曹洪麟研究员介绍了鼎湖山大样地的工作进展,内容包括鼎湖山常绿阔叶林20公顷样复查、5个1公顷卫星样地建设、100 km2植物固定样带监测区域的植物摄影调查、样地手册编撰、文章撰写情况。在复查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鼎湖山样地植物群落属于过熟林,在5年期间胸径1cm以上的木本植物新增了3种但减少了18种,大量稀有种死亡消失,样地个体数减少1万棵,部分物种全部死亡,明显具有过熟林的特征。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林露湘副研究员代替曹敏研究员介绍了西双版纳大样地的研究进展。在专题研究期间,完成20公顷大样地的树种功能特性(叶面积、比叶面积、种子重量、木质密度、板根等)的测定和数据库建设;建立了热带季节雨林,热带石灰山季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以及热带次生林的1公顷卫星样地;建立了以大样地为中心的监测区域并按项目的要求进行了监测区域的拍摄工作和资料上网;出版了样地手册,植物图谱有待进一步资料整理后出版;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7篇,CSCD论文4篇,专著一部。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4名。
广西植物研究所的李先琨研究员介绍了桂西南喀斯特森林物种资源监测技术与示范专题的研究进展。在建立了15ha样地1个,1ha的卫星样地3个,已完成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建库;在大样地内建立了90个种子雨和凋落物收集器,相应幼苗小样方270个,并建立了监测数据库;建立了100km2植物固定样带监测区域,拍摄照片5万多张,鉴定1万多张,上传了5069张;采集植物标本超过3500号,其中发现了若干中国新分布物种和两个疑似新种。由于地形地貌特殊,虽然经过近1年的勘测选址,最终建立的固定样地面积为15ha,与国内其他地区森林样地比较,面积稍小。由于地势陡峭,溶蚀的岩石十分锋利,部分位于悬崖上调查存在巨大危险的地段未能完成调查(面积约300m2)。对喀斯特区建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困难估计不足,工作难度远远超过预期,影响了实施进度。
动物研究所余晓东博士介绍了昆虫多样性专题。该专题建立了以古田山保护区24-ha样地为示范的森林昆虫多样性监测基地,样地内设置166个调查地点(样点),830个陷阱,通过连续的监测、观察与分析,建立昆虫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化特征的监测指标与监测方法,完成初步的监测标准规范;在2009-201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