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华西园已于2008年和2009年两次组织实施野外植物资源搜集,在此基础上,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2010年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华西园总工程师庄平带领王飞、朱大海、李建书等同志,在藏东南杜鹃花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地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野外采集和考察。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濒危野生植物迁地保育基础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组唐宇丹、林秦文等一同参加了野外采集和考察工作。
藏东南所在的横断山-东喜玛拉雅地区是植物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区,为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度中心,已查明杜鹃种类约170种,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藏东南地区分布有常绿杜鹃原始类群(大叶杜鹃亚组六成以上种类),分布有墨脱杜鹃等著名的区域性特有种,同时分布有较为进化的蜜腺杜鹃亚组、火红杜鹃亚组、
大花有鳞亚组等大类群以及许多特化单、少种组或亚组,对于深入研究杜鹃花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分布、生态及杜鹃资源保育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次野外采集和考察涉及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上、下亚东与康布乡),山南地区错那县(吉巴和麻玛乡)、隆子县(卡拉山口、机甲寺到日扎一线),林芝地区林芝县(色季拉山和鲁朗至通麦段)、察隅县,波密金珠拉北侧和波密、嘎龙拉、墨脱、汗密、拉格、多雄拉至派镇一线;采集和考察区域最低海拔500米(墨脱雅鲁藏布江河谷),最高海拔5300米(米拉山口),基本覆盖了东喜玛拉雅地区杜鹃的精华分布区域。
考察队员克服了高山缺氧,风雪高寒及蚂蟥叮咬等恶劣环境的影响,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高山丫口10余处,尤其是耗时4天徒步穿越了从墨脱到派镇之间100余公里莽莽林海与沟壑。经过艰苦努力,共采集植物编号209号,其中杜鹃164号;初步鉴定和整理表明,此次野外采集搜集杜鹃植物种类90 余种,新增杜鹃资源60余种,使华西园杜鹃资源种类搜集和保存总量突破了400种,圆满实现了既定目标。
此次野外采集和考察得到西藏自治区林科院和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为进一步拓展院地合作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来源:
http://www.ibcas.ac.cn/ 2010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