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现对两栖动物生存有重大威胁的壶菌病

  其主要的致病菌是壶菌(chytrid fungus,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它主要感染两栖动物角质化的表皮,导致新变态个体和成体的大量死亡。此前的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表明,壶菌病还没有侵染我国的两栖动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义明研究员的研究组利用定量PCR(QPCR)和组织学技术,研究了云南省五个地点(昆明市的两个地点、呈贡、曲靖和泸沽湖各一个地点)北美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 = Rana catesbeiana)入侵区两栖动物感染壶菌病的情况。他们检测了从野外捕获的牛蛙和4种当地蛙(滇蛙、昭觉林蛙、云南花臭蛙和大蹼铃蟾)的259只成体和亚成体,以及市场上的37只牛蛙成体。发现五个地点的牛蛙、滇蛙、昭觉林蛙和云南花臭蛙身体上带有壶菌。39个样本对壶菌的反应呈阳性,包括35只从野外捕获的牛蛙、滇蛙、昭觉林蛙和云南花臭蛙的蝌蚪和变态后个体,以及4只市场上的牛蛙成体。这是在我国两栖动物身体上首次检测到壶菌病。结果显示,我国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可能正面临着壶菌病的严重威胁。保护和研究机构需要采取有效行动,检测壶菌在我国两栖动物中的分布,了解当地种对壶菌病的敏感程度,制定牛蛙养殖和运输管理条例,以阻止壶菌通过牛蛙贸易进行传播。
  
  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2007CB411600)和自然科学基金(30870312)的资助,发表在 EcoHealth ( 详情见 Bai C, Garner T and Li Y. 2010. First evidence of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in China: discovery of chytridiomycosis in introduced American bullfrogs and native amphibians in the Yunnan Province, China. EcoHealth 7: 127-134)上。

(引自www.ioz.ac.cn    2010年9月6日)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