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力度 云南重点保护8个物种

  极小种群物种具有种群数量少、分布生境狭窄、人为干扰严重、濒临灭绝等特点,是濒危物种中最容易灭绝的物种,一般少于50株的植物,一个物种就会消失。目前,云南省特有已知的有华盖木、巧家五针松、弥勒苣苔等8种植物的数量不足50株,全省急需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物种共有112种(野生植物62种,野生动物50种)。
  
  多年来,云南省各级政府部门在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中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部分地区人为干扰破坏严重,导致物种资源下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一些物种或已丧失自我繁殖的基本条件,或已面临着严重生存危机,有的物种在地球上可能永远消失,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生态、经济、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损失。

  当前,云南境内很多极小种群物种仍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2009年1月,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率先启动了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保护对象包括滇金丝猴、白眉长臂猿、华盖木、黑冠长臂猿等极小种群物种,以及滇池周边古树和一些重要森林资源,使这几个极小种群物种和一些地区的森林资源得到了及时保护。

  据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继海介绍,这次启动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第二期项目,将对8个极小种群物种开展保护。

  这一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对无量山黑冠长臂猿栖息地进行植被恢复,建设食源基地,促进其种群数量增长;开展独龙江区域戴帽叶猴种群数量调查,分析人为干扰因素,保护其栖息环境;调查研究森林资源利用对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栖息环境的影响,探索建立由社区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促进人猿和谐共处;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巧家五针松、萼翅藤、毛果木莲、景东翅子树和漾濞槭开展野外种群调查、近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研究,掌握它们的分布状况,加强野生植株保护,并探索出人工促进种群恢复的科学方法。

  项目的具体实施,将采取基金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基层保护组织和社区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找到人与野生动植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方式,为政府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引自www.biodiv.gov.cn    2010年6月30日)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