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植物三棱栎的保育与驯化生物学研究取得进展

  从2001年起,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员带领的研究组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的支持下,在对三棱栎在我国的分布区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从种群/群落生态学、生殖生物/生态学、居群遗传变异水平与遗传结构、叶表皮腊的空间拓扑结构和蜡质组成与环境适应性、种子生物学特征和种子萌发特性、细胞地理学、保护地位评估、种质(种子及培养物)离体保存技术及驯化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探明了三棱栎的致濒因子、种质资源保存与引种驯化的基础生物学及技术问题,为该物种的长期有效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

  目前,研究组已取得以下成绩,1. 在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New ForestsEuphytica等国际刊物(SCI)及《生态学报》、《云南植物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篇;2. 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3. 在昆明植物园、曲靖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阳宗海等地迁地保育5个居群的三棱栎2000余株;4. 2007年9月在澜沧县东回乡班利存半坡寨共回归定植三棱栎247株,并进行了科学管护、监测与数据采集,回归自然的三棱栎长势良好。

(引自www.cas.ac.cn    2010年5月25日)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