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现第2只蛩蠊目昆虫


      我国第二只蛩蠊的野外生态照片(7月24日宋克清摄于新疆喀纳斯)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或Notoptera昆虫俗称蛩蠊,英文名 Grylloblattids或ice bug,是昆虫纲的一个小目(仅28现生种),起源于原直翅目-原蠊目(Protorthopteron-Protoblattids)的共同祖先,起源时间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其祖先为具有微弱飞行能力的半水生昆虫。它是昆虫纲孑遗类群之一,又被称为昆虫纲的“活化石”。该虫发育缓慢,完成一个世代至少需要7、8年,杂食性,适宜温度在零度左右,超过16℃死亡率显著增加,故高温是限制其迁移和扩散的主要阻隔。另外其成虫无翅,扩散能力很弱,种的分布区非常狭窄。
        从化石记录和现代蛩蠊的分布分析,蛩蠊处于从有翅向无翅、从广布向狭布的历史演化过程。我国发现的第2种蛩蠊,对蛩蠊目的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素材,在探讨蛩蠊的起源与地理扩散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昆虫区系研究的一大重要进展。
        据悉,由杨星科和张润志两位研究员领导的这项研究,获得了铁道部中铁一院和新疆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资助。

(引自www.ioz.ac.cn    2009年9月14日)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