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参加研讨会的人员涉及的领域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农业、地质、旅游、矿业、水电开发等各个领域,分享了各自在澜沧江流域保护与发展中的战略规划与行动,这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会人员认为,这样由多方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信息交流、分享与研讨是建立澜沧江流域协调合作机制的第一步。
WWF(中国)项目实施总监朱春全博士表示:“澜沧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综合管理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WWF希望此次会议是各方合作的起点。我们也将通过技术支持、资金援助、国际经验共享、能力建设等方式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唯一流经六国的跨境河流,也是WWF在全球选定的35个需要优先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流域内生物物种丰富,水能资源储量巨大,矿物资源种类繁多。同时,它为至少7000万人口提供了生活的基本来源,蕴育了多种独特的文化。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水电、矿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澜沧江流域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巨大威胁。森林退化、土壤侵蚀和流失、泥沙沉积加重,造成了关键生态系统破碎化和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及水资源污染,改变了澜沧江流域水资源的自然生态过程等,气候变化也给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挑战,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难度。
自2006年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开始启动澜沧江流域保护项目,并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矿业开发、森林退化、水电站开发、高原湿地保护、固体废弃物污染、气候变化、流域内道路建设等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希望通过与中国政府、相关企业、社区及国际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争取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取得更大的保护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