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遏制红耳龟在中国野外蔓延

  红耳龟,又称“巴西龟”,原产于美国中南部,已入侵欧洲、非洲、澳洲、亚洲和美国原产地以外的美洲等地。红耳龟已被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之一,食性杂,栖息环境多样,繁殖、竞争和耐受能力强。其在野生环境中竞争能力极强,侵占本土物种栖息地,导致本土龟鳖类濒危或灭绝,破坏当地食物网,造成物种单一化,极大地危害自然生态平衡。红耳龟能与本土其他淡水龟类杂交繁殖,导致本土淡水龟类的基因流失,也大大影响本土淡水龟类的遗传多样性。另外,红耳龟还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罪魁祸首,养殖龟类的85%携带副伤寒类沙门氏杆菌,尤其是幼龟。这些病菌已被证明可以传播给包括人在内的恒温动物并在其中流传。

  我国很多地区已发现有红耳龟的野生种群。宠物弃养、宗教放生、养殖逃逸以及执法人员误把红耳龟作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放生到保护区等因素,是导致该物种在野外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目前尚未有相关部门开展专门的调查和研究,也缺乏系统地对该物种限制进口、规范养殖和放生等的管理举措,以至于每年仍有近千万只巴西龟自国外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而国内养殖的个体每年约有3000万只上市。

  WWF与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共同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针对巴西龟等外来物种的进口管理、养殖管理和放生活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建议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以及相关领域学者重视巴西龟等外来物种在中国的入侵状况研究;建议公众不要购买红耳龟等外来入侵物种作为宠物饲养;建议公众不要把红耳龟等外来两栖爬行物种丢弃、放生和放置在野外环境中。

  据悉,外来物种入侵是国际范围内的公害,我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在中国大规模养殖的还有蛇鳄龟、佛罗里达鳖、牛蛙等,其危害性也急需关注。

(引自 科学网 2009年6月1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