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过去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模式、社会人口压力和“野生无主、谁取谁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只顾眼前利益,重猎捕、轻保护,致使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锐减。
1996年1月,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通过了《关于吉林省五年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决定》,把野生动物保护纳入法制轨道。2000年11月,根据省林业厅的提议,省人大又发布了《关于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决定》,提出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全面实施无限期禁猎。省政府分别配套出台了《吉林省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管理若干规定》和《实施办法》,明确了全社会对实施禁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细化了政府各部门在禁猎工作中的职责,规范了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这些法律法规为顺利实施禁猎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级林业部门和相关单位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第一位,把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作为禁猎工作的重点,每年坚持开展“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活动,通过政府领导发表讲话、组织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标本展览、报告会、电视演讲、有奖征答、自愿者签名等形式,教育和动员全社会参与禁猎活动。全省编发《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知识问答”等宣传材料50多种,发放各类传单、标语、布告等230多万份,出动宣传车1.75万台次。11年来,全省共救护放归野生动物33.7万只(头),涌现出一大批如吉林市市民任建国、通化市老人王焕清、武警森林部队汪清中队战士王丹等保护救助野生动物的先进人物,吉林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全国首个“爱鸟护鸟模范城市”称号。
全面实施野生动物损害赔偿工作。去年10月,省政府颁布了《吉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今年年初又出台了《实施细则》,成立了由省林业厅、财政厅、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组成的补偿管理办公室,并在珲春市举行了首批补偿金发放仪式。目前,全省已有993起补偿案件得到认定,补偿金额达到261.5万元,有效解决了野生动物保护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调动了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吉林省新建保护区9处,新增保护区面积59.7万公顷;新建非国有自然保护小区3处,新增保护面积2800公顷;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3处,省级5处,新增面积18.4万公顷。目前,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达29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11处,保护区总面积达223.26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1.9%;森林公园总数达40处,其中国家级26处,省级14处,总面积达38.3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2.1%。自然保护地的建立,扭转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缩减、退化趋势,改善了生态环境,使东北虎等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全省还设立了310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完善了监测体系和防控体系。省林业厅投入资金110多万元,解决了防护、监测、巡查、应急处理等急需装备,强化了重点区域监测监控工作,有效防范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确保了社会公共安全和野生动物安全。
各级林业、公安、工商、交通、供销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控制非法入山人员,清理整顿集贸市场。林业公安机关开展“森林利剑”、“绿盾行动”等专项行动,打击非法盗猎、非法运输等活动。各市(州)、各保护区组织林业职工、边防部队、森警部队、义务志愿者等对重点区域进行清查。全省收缴和销毁各种枪支1.8万支,查处野生动物行政案件1270余起,侦破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1200余起。
经过11年禁猎,吉林省生态保护成果十分显著,省内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均呈增长趋势,野生动物较禁猎前增加4种,野生动物资源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增长幅度比较明显的依次为:环颈雉、花尾榛鸡、东北兔、野猪、狍子、松鼠、梅花鹿、豹、东北虎。东北虎种群数量为8-10头,较禁猎前增加2头,而且发现大虎带小虎的家族种群。在珲春市中俄边境、汪清、东丰、吉林土门岭、梨树叶赫等区域,发现梅花鹿有470-520只的种群,较1998年增加130-180只。野猪数量增长迅速,达到2.84万头。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长白山保护区西南坡边缘发现新的东北虎的踪迹;长白县望天鹅、蛟河市刘家店、汪清县上屯等地新出现豹的踪迹。
吉林省改变过去“就保护抓保护”的单一做法,实施“在总体保护中适度开发,在适度开发中促进更好保护”的工作思路,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驯养繁殖野生动物,发展加工利用业,以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资源满足不断扩大的社会需求,形成了山上管严,山下搞活的新局面。
野生动物养殖形成了具有吉林鲜明特色的规模产业。目前,各类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有3万多户,养殖梅花鹿27.8万头,占全国梅花鹿人工养殖总数的50%以上;驯养马鹿2万头,黑熊3500多头,野猪1.1万多头,在全国都占有较大比重。东部山区养蛙封沟6900条,林蛙年出栏6亿只。人工驯养繁殖品种不断增加,有狐狸、狍子、雉鸡、野鸭、大雁等50多个品种。
人工养殖野生动物的加工业快速发展。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利用企业达490多家,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36家,产值超亿元的大型企业9家;野生动植物产品进出口企业130家,专门从事经营销售活动的业户上万家。全省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加工利用产业,年产值已达130亿元,年出口创汇1.12亿美元。
以野生动物驯养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县市、乡镇不断增多。长春市双阳区是全国闻名的梅花鹿之乡,养鹿业为该区鹿乡镇带来的人均收入达2400多元,占全镇人均收入的48%。通化市野生动植物制药、食品和保健品加工已成为支柱产业,梅河口市已成为世界红松籽加工出口集散地,野生动植物养殖和加工业正在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引自人民网 2008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