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和北亚植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植物多样性信息是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本底资料,为更好地促进亚洲及周边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亚洲及周边地区植物多样性编目及“一带一路”国家植物数字化计划(Mapping Asia Plants Plus)及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BCAA),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地所),于2023年3月18日举办了中亚和北亚植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GBIF)和国际山地综合发展研究中心(ICIMOD)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60多人通过线上和线下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和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共同主持。ANSO秘书处执行主任曹京华和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在会议开场发表了致辞。会议内容包括了在全球、区域以及国家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学进展。
  在全球层面上,随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落地显得尤为紧迫。香港大学副教授Alice Hughes通过多个数据分析,指出现有全球和区域数据存在的空白和偏差,难以为确定优先保护重点和监测进展提供基线。她提出了动员更多数据资源的可能方法,建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制定优先行动计划。
  在区域尺度,GBIF秘书处副主任Tim Hirsch介绍了GBIF在中亚和北亚的国家和机构参与情况,重点分析了GBIF平台现有的中亚和北亚地区的数据共享和使用现状。针对亚洲地区参与度和数据量薄弱的情况,GBIF通过能力建设、培训等多种措施鼓励更多的参与和数据共享。新疆生地所副研究员李文军介绍了中亚植物多样性信息平台的进展。他简述了中亚的植物多样性研究历史和现有的关键植物志书、名录和数据库,主要分享了综合现有资源与国内外合作单位共同推动的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在文献、物种名录、分布数据等方面取得的进展。ICIMOD项目主管Sudip Pradhan介绍了ICIMOD搭建的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KH)地区区域数据系统,这一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气候、洪水等不同主题的数据使用和下载;数据遵照数据共享原则向公众开放,可在GBIF、谷歌等多个平台检索。他还分享了基于这一信息系统开发的应用平台情况,如区域土地覆盖监测平台以及尼泊尔的森林火灾监测、土地覆盖监测等。马克平介绍了国际上和中国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相关平台、亚洲植物数字化计划的发起背景以及目前亚洲各亚区在植物物种名录、分布数据库等方面的进展和成果,分享了基于相关进展拟推动的亚洲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AsiaBIF)的初步计划。
  在国家层面,会议分享了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塔吉克斯坦科学院院士、植物、植物生理与遗传研究所Hikmat Hisoriev按照不同海拔梯度的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分布介绍了帕米尔-阿莱(Pamir-Alai)高原的植物多样性,以及塔吉克斯坦维管植物的濒危情况和面临的风险。哈萨克斯坦植物与植物引种研究所研究员Liliya Dimeyeva介绍了哈萨克斯坦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情况,包括植物志书、红色名录等,分享了近两年来针对数据收集和系统化开展的九项研究任务的情况和成果,包括维管植物和藻类名录、菌物名录、资源植物潜力评估、入侵植物现状、活体植物保存机构及目录等。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Andrey V. Shcherbakov教授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对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三种机制,包括对植物物种保护的红色物种名录、对植物群落保护的自然保护地以及针对植物资源保护的森林法等法规,并分享了俄罗斯三次对自然保护区类型的调整,探讨了俄罗斯植物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除植物多样性外,会议还邀请哈萨克斯坦动物研究所所长Roman Jashenko分享了中部欧亚大陆动物的起源以及这一地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现状,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珍稀有蹄类、兽类的种群变化。他介绍了中部欧亚大陆和哈萨克斯坦的生物圈保护地的分布,并介绍了开展区域性物种红色名录评估工作的建议和工作计划。
  会议最后,参会者就如何共享和整合更多亚洲,尤其是中亚的生物多样性数据进行了讨论,特别是标本数据。针对亚洲地区的情况,一方面需要多渠道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在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能力建设。本次会议促进了各方参会者对相互工作的了解,为下一步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