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中每两天发现新物种
WWF新的一份报告《野生湄公河》指出:2010年,科学家在大湄公河区域发现了208个新物种,包括一种新的猴子、一种可自我复制的蜥蜴、五种食肉植物、一种独特的柳莺等。
该报告称,湄公河区域具有超凡的生物多样性,WWF呼吁湄公河区域的六大国家领导人在缅甸会晤时,把生物多样性以及失去它的代价做为决策以及与地区间合作的核心。
缅甸峰会将采取一项新的策略来指导下一个十年里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各国间的经济合作。WWF警示,如果不加快步伐使该区域的经济更绿色,大湄公河的宝贵自然资产和物种将会继续消失。
“湄公河政府不能把保护生物多样性看作一种付出或负担,而应把其看成是对长期稳定的投资。” WWF大湄公河地区的保护项目总监斯图尔特·查普曼(Stuart Chapman):“大湄公河区域的繁荣最终取决于这些宝贵的自然资产。”
WWF报告中强调的10个新物种中,塌鼻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被发现于缅甸遥远、多山的Kachin州,当地人称,雨天时这种猴子会把头埋在两膝之间,以避免雨水流到其上翘的鼻子里。
新发现的物种中包括28种爬行动物,其中有一种越南的全雌蜥蜴,无须雄蜥蜴而是通过克隆来进行繁殖。在泰国和柬埔寨还发现了五种食虫植物,一些能引来小老鼠、蜥蜴甚至鸟类,再将它们食用。
斯图尔特·查普曼补充道:“虽然这些新物种对科学家而言是全新的发现,但这些物种却正濒临灭绝,有些已被送往人们的餐桌,有些在不断缩小的栖息地挣扎。”
WWF最近证实了越南的爪哇犀牛已灭绝,这是该区域生物多样性衰退的一个悲剧性征兆。湄公河的野生环境和野生动物正承受着快速多变的发展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斯图尔特·查普曼总结说:“在全球气候环境剧变的情况下,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持长期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不能很好地投资保护项目,并维持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那么该地区将失去这一珍贵的宝藏。”
2010年在大湄公河区域新发现的145种植物、28种爬行动物、25种鱼、7种两栖动物、2种哺乳动物和1种鸟类中,报告指出,平均每两天在该区域发现一个新的物种,并着重谈及了其中的10类。位于东南亚的大湄公河区域横跨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西南省份云南。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WWF(中国)对外联络部 庄士冠
电话:010-65116286 Email: shgzhuang@wwfchina.org
(引自www.wwfchina.org 2011年12月14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