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爪哇犀牛已不足60只,这种珍稀哺乳动物重达2300千克,长达3米。摄像资料是非常有用的一个工具,可以让保护者更好地了解到这些独角动物如何在其栖息地生活,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
摄像机安装在印度尼西亚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这里是近50只爪哇犀牛的家园。摄像机已经帮助我们了解了很多爪哇犀牛之前不为人知的生活行为。现在这34台摄像机已经被安装在爪洼南角犀牛栖息地的所有角落,每天24小时对这些大型动物进行记录。
这个项目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发起组织。WWF印度尼西亚分会干事Adhi Rachmat Hariyadi表示:“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帮助那些濒危大型哺乳动物。我们已经对九个个体进行了记录,包括一个犀牛妈妈和她的幼崽。”
爪哇犀牛因为它害羞的天性,过去一直备受瞩目。有一只爪哇母犀牛去年上了世界媒体的头版头条,这是因为当她试图破坏其中一个摄像机时被拍了下来,它可能是怕这个摄像机会伤害它的幼崽。摄像跟踪是非常基本的照相设备,一旦感知森林里的动静,其中的红外线就会拍摄。为了确定安装摄像机的最佳地点,需要做广泛的调研。摄像机一般固定在一棵树上。摄像机一般都是装置在森林里人烟罕至之地,因为这里才能够发现这些动物。
在像乌戎格库龙这样的装置点,防水盒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摄像机风雨也无阻。
“摄像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能够为拯救这个物种的紧迫性提供证据。” 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园长Agus Priambudi 说:“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向地方和中央政府展示爪哇犀牛的真实的生存状况。”
科学家发现,在剩下的两处爪哇犀牛栖息地里,在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的印度尼西亚种群有更高的存活机率,因为这个是唯一的一个有繁衍迹象的种群。
一个健康的种群应该是每年生育几个幼崽的。而在越南的吉仙国家公园(Cat Tien NP)养育的爪哇犀牛已经没有什么繁衍迹象了。
Adhi Rachmat Hariyadi 表示:“我们感到非常忧虑,因为已经好几年没有看到很多幼崽了。恐怕繁衍后代只能靠两三只人工养殖的爪哇母犀牛了。”
环境保护者希望能再找一个适宜的地点,建立第二个育种点。“这会有助于分散住在一个地方的所有动物的危险。群居是有风险的,因为灾难性的事件发生,如疾病、附近火山的喷发以及不可预见的灾难,会给种群带来可怕的危害。”国际犀牛基金的行政董事Susie Ellis说。
为了不使犀牛种群走向灭绝,印度尼西亚政府联合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犀牛基金(IRF),亚洲犀牛项目(ARP),印度尼西亚Yayasan Badak(YABI)和美国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在2007年发起了名为“犀牛世纪工程”( Proyek Abad Badak)的犀牛保护计划,旨在通过把乌戎格库龙的一些个体迁移到另外一个宜居点来增加爪哇犀牛种群。
(转自 WWF International News 2009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