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学家发现最古老大熊猫化石



大熊猫啃食竹子(右);小种大熊猫的头骨(左)的大小仅为今天大熊猫头骨(中)的一半。(图片提供: 魏容平, 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熊猫被证明是一种在分类上存有疑问的动物。在20世纪早期,生物学家推测大熊猫可能属于一种食草为生的浣熊,名为小熊猫。然而到了上世纪50年代,解剖学研究表明,大熊猫可能是熊的一员——这一发现在20年后利用遗传学数据得到了证实。那么大熊猫究竟如何从生活在600万年前的食肉类中新世熊进化为现代大熊猫的祖先——生活在100万年前的大熊猫巴氏亚种呢?由于缺少化石记录,这一过程一直是大熊猫进化史上的一个丢失的环节。
       然而新的头骨化石有望填补这一进化缺口。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报道,两位来自北京的中科院古生物学家于6年前在中国南方的一个石灰石洞穴中发现了这具化石。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衣阿华大学人类学家Russell Ciochon表示,化石的牙齿以及骨骼形状表明,这种生物是现代大熊猫的祖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牙齿的珐琅质厚重,犬齿不发达,同时臼齿具有碾磨粗硬纤维所需的多个牙尖,这些特征都表明,今天大熊猫独有的素食结构在200万年前便已经被它的祖先采纳了。
       以竹子为主的食谱能够使熊的体型迅速增大。Ciochon表示,根据头骨化石可以推测,这种生物的活体身长不超过1米,而今天大熊猫的身长接近1.5米。Ciochon说:“一旦你变成一个素食主义者并且饮食结构单一,那么你将越长越大。”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古脊椎动物学家Blaire Van Valkenburgh认为,这具头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一个重要的进化缺口”。他说:“这种生物是一个非常棒的过渡形式。”
       Ciochon说,尚不能确定大熊猫的祖先是否也跟今天的大熊猫一样生有黑白分明的毛发。但是他认为,根据其他相似之处推断,其毛发的颜色亦不会有太大差别。像大熊猫这种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都趋向于进化出鲜明的毛色,目的是使同类能够透过植物的枝叶发现自己。研究小组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引自科学时报   2007年6月20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