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5年2月24日,CForBio讲坛第四十九讲在线举办。本次讲坛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主办,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协办。讲坛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森林网负责人、钱江源站站长陈磊主持,报告人为来自瑞典林雪平大学György Barabás博士和云南大学廖金宝教授,共有近150人参加。
  Barabás博士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和实验数据分析,深入探讨了高阶相互作用对物种共存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为理解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他重点讨论了高阶相互作用的概念,特别是草、蚱蜢和蜘蛛三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即使蜘蛛无法捕食,其存在也能减少草被蚱蜢损害的程度,揭示了间接捕食的高阶效应。此外,还探讨了植物间的不对称竞争,指出高大植物并不总是具有竞争优势,因为生长过程中存在着如生长速度与高度的关系权衡。在物种共存方面,分析了相互作用核宽度对物种间距的影响,指出稳定的共存物种间距与相互作用核宽度相关。引入了“有效核”概念,即成对和高阶相互作用的总和,发现忽略成对作用仅考虑高阶作用时,物种多样性会随高阶作用宽度的增加而减少。此外,还探讨了生态位和适应度差异在物种相互作用中的作用,指出这些概念在双物种相互作用中具有定量意义,但在多物种系统中效用下降。最后,强调了如高度或根系深度等连续性状值的直接参数化方法,并指出在多维性状中需采用多维距离度量。

  廖金宝教授聚焦理论生态学,重点探讨了生物多样性对多环境因素(生境大小、资源生产力、干扰、生境破碎化等)的响应。目前,生态学理论在解释生物多样性与不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存在较大局限性,尚未有一种理论能够全面解释自然界中观察到的生物多样性随环境梯度的变化。他重点介绍了广义的竞争-定殖权衡集合群落理论框架,该框架通过竞争矩阵不仅可以描述物种间的严格等级竞争也可以刻画非传递性竞争,并引入干扰项模拟物种随机排除的动态过程。数值模拟显示,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如香农指数与逆辛普森指数)、和各物种相对丰度随干扰梯度变化呈多峰特性,揭示了竞争-定殖权衡与干扰的交互作用。此外,强调了各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皆可导致生物多样性产生强烈的非线性振荡响应,可解释不同野外观测实验结果的差异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即单纯以生物多样性作为指标评估保护措施成效可能存在风险,建议同时考虑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与稳健性。此外,还将竞争-定殖权衡理论框架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破碎化关系的争议,研究进一步表明,生境总量严格调控并诱导了生物多样性对生境破碎化的单峰响应,即在生境损失较小时,适度破碎化可能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在景观尺度上的共存;而在生境损失较大时,生境破碎化则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因此,构建生态廊道提高生境连接度是否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则需评估生境损失的程度。最后,他强调了理论生态学与野外观测数据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目前生态学理论在解释生物多样性格局中的局限性,并呼吁加强相关研究以进一步完善生态学理论。